建筑工程学院开展施工现场实践教学,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3月21日,建筑工程学院覃泽峰老师带领2023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走进我校17栋学生宿舍楼在建项目施工现场,开展了一场以“理论融入实践,技能对接行业”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此次活动围绕外双排脚手架搭设、柱筋绑扎、梁板模板安装三大核心工艺展开,并重点针对混凝土结构质量通病进行诊断分析,通过“现场观察-问题溯源-规范对照-方案制定”的全流程实践,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理论落地:工艺规范与施工实景深度对照
在脚手架搭设区域,覃泽峰老师对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逐项讲解立杆间距、剪刀撑角度等关键技术参数的设计依据。同学们通过现场实地测量,验证扫地杆距地面高度是否符合20cm规范要求。参与量度的黎振新同学说:“课本上的二维图纸转变成眼前的三维实物,力学计算中的荷载分布变得直观可感。”在钢筋绑扎教学环节,覃泽峰通过正反案例对比法,展示符合《22G101》图集的规范绑扎与常见的搭接长度不足、箍筋间距偏差等问题,帮助同学们建立规范意识。
问题导向:质量通病诊断提升工程素养
同学们利用回弹仪、裂缝观测仪等设备,对已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柱、梁、剪力墙)逐一进行质量检测。针对发现的蜂窝麻面、冷缝等工程通病,同学们分别从配合比设计、振捣工艺、养护措施等维度展开因果分析。覃泽峰老师现场引导学生查阅《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制定包括二次振捣、高压注浆等在内的修复方案。“发现梁底露筋时,我们首先排查钢筋保护层垫块是否设置,再根据规范确定修补层厚度。”孟大森同学汇报时,展现出系统的技术思维。
产教协同:实践教学构筑能力培养新范式
本次教学特别设置“技术交底模拟”环节,要求同学们以施工员身份编制工艺流程图。在模板安装区域,同学们们对照《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论证不同龙骨间距对浇筑稳定性的影响。覃泽峰老师强调:“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现场参观,而是要让规范条文转化为肌肉记忆,使质量意识内化为职业本能。”广西尚宏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宝泳作为企业导师,分享了支模体系中早拆技术的行业创新,实现课堂与产业前沿的无缝对接。
建筑工程学院胡万志院长表示,此类实践课程已纳入最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工程项目全周期跟踪教学”,构建“教室-工地-实验室”三维育人空间。据统计,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展现出的图纸深化能力、施工组织设计合理性等均有了很大的提高,印证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成效。
此次我校17栋宿舍楼现场教学,是建筑工程学院全面推进专业建设的重要实践,通过真实项目驱动、行业标准引领、双师协同指导,有效破解了传统工科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痛点,为培养具有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复制的教学范式。